清明时节雨纷纷,每逢此时,更思念已故的亲人。看了媒体关于“AI复活已故亲人”的报道,对清明祭奠多了很多想象,对数字化技术多了不少温情的敬意。不过,如果报道仅止于这种“复活”带来的感动和温情,就太表面了。想到了读书时曾触动我的一句话:当一切朝一个方向进行时,朝相反的方向深深地看一眼。这正是“理性反思”的关键所在:当人们沉浸于“数字化复活”“数字化永生”的温情想象中时,当一种技术似乎都呈现出“美好”的一面时,在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反思AI复活隐藏的诸多问题。
是的,在包小柏复活爱女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好,这个父亲接受潮新闻采访的态度,代表了每个身处此境的人们的心声:每个人在她这个年纪,都有挥霍自己青春岁月的权利,但我的女儿却没有,我这个做爸爸的,有责任继续她的数字生活。——只是还想再见你一面!过去是天人永隔,时光无法倒流,微笑无法重现,如今却能以这种方式站到自己的面前,笑靥如花。虽然知道仅仅是“数字”,但复活的过程包含着记忆的再现、心痛的修复、遗憾的弥补。在冷静、陌生的旁观者看来是“数字”,但对亲人来说,却是不死的心灵、不灭的思念、不会消失的回忆。有人说,这不利于走出悲痛与阴影,不利于回归现实,不利于回到现实的人际关系重新生活,我倒觉得,种种“不利于”只是旁观者想象出来的,选择“AI复活已故亲人”的人,未必不知道这些,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慢慢面对现实的过程。
看待AI复活这种技术应用,需要跳出“包小柏复活爱女”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包裹了太多的情感,让人们无法理性地看待。需要正视的是,AI复活所应用的场景,远远不只这件事,如今这种技术应用已经渐渐产业化,不得不考虑全面产业化后所包含的种种伦理问题。比如有报道所提到的应用场景,跨过了个人与家庭范围,应用了非亲人身上,就涉及肖像和隐私问题,爱一个人,创造出她的分身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可以吗?爱一个人,这个人逝去了,复活她的形象可以吗?一个人生前表达出了拒绝“数字化永生”的诉求,思念心切的亲人可以违背他的遗愿而让他数字永生吗?在网络世界,这种分身的数字形象常常能以假乱真,比真的还真,很多依靠刷脸验证的平台和软件,怎么面对这种AI分身?想到这些场景,可能就不会单纯沉浸于“复活已故亲人”的温情想象中,问题远比我们的想象复杂多了!前几天有网民“复活”已逝的乔任梁,就受到了来自乔家亲人和社会公众的强烈谴责。
“AI复活已故亲人”包含着一种技术诞生之初所处于的技术蜜月期,人们正处在与技术的数字化热恋中,但这种技术蜜月期手机炒股配资,需要理性的声音。这不是旁观者的冷漠,而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