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配资门户_黄金期货配资_证券配资网

栏目分类
免费炒股配资 沪农商行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日期:2024-09-07 13:39    点击次数:161

沪农商行(601825)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免费炒股配资

一、总体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持续落实“做小做散”经营策略,全力打造五大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强化风险管控,积极推动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

盈利水平略有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9.17亿元,同比增长0.23%;利润总额86.25亿元,同比增长0.3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71亿元,同比增长0.62%;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1.00%,较上年同期下降0.08个百分点;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89%,较上年同期下降1.18个百分点。规模实力稳步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14,549.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1%;其中,贷款和垫款总额为7,358.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3%。本集团负债总额为13,325.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4%;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为10,473.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5%。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为71.2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7%,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为372.42%,较上年末下降32.56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61%,较上年末下降0.3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持续良好。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17.15%,一级资本充足率14.7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68%,持续高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资本要求,资本缓冲较为充足。

二、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持三大核心战略,坚持“做小做散”经营策略,锚定全年目标,聚焦“抓执行、强管理、炼内功”十大工程,奋力书写“五篇大文章”,加快布局五大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化经营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推动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发展,本公司发展总体保持较好态势。报告期内围绕2023-2025年发展战略要求主要推进以下工作:

(一)坚持客户中心,零售金融稳进提质本公司整体性推进零售金融“九个体系”7建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价值创造,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以客户分层分类为基础,推进线上线下(300959)渠道融合,打造以财富管理为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报告期末,零售金融资产(AUM)余额7,735.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6.55亿元,增幅3.71%。

构建专业化客户经营体系。本公司围绕“高端做精,中部做优,基础做实”的经营理念,明晰了基础客群、财富客群、私行客群的分层分类经营主路径,从产品管理、客群经营、队伍建设等多维度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配套定制客群专属服务方案,夯实客户发展基础。报告期末,个人客户数(不含信用卡客户)2,390.5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5.94万户,增幅2.84%。

升级多元化产品服务平台。本公司立足客户需求与偏好,择优引入头部管理机构及优势产品,不断提升多元化的产品供给能力,构建有稳健特色的全品类财富产品供给平台。升级零贷产品体系,优化产品功能,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零贷业务全产品体系,实现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报告期内,本公司上架各类财富新产品243只。

优化全渠道经营服务体系。持续迭代手机银行功能,形成以手机银行APP为主阵地,微信银行、网上银行、小程序等渠道为有效补充的线上经营服务体系,增强数智经营能力,打造客户随身服务平台。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优化网点布局,增强线下渠道辐射能力,形成渗透全辖、辐射到位的网点分布体系,不断改进网点建设标准,提升客户线下体验。强化远程银行运营,拓展智能语音导航、智能外呼等业务场景。深入挖掘三大渠道的协同优势,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远程三轮驱动,有效提升经营效能。报告期末,电子渠道承载了全行96.14%的理财和97.65%的基金交易。

推进数字化价值创造体系。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推进产品、营销、渠道、运营、风控、决策等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赋能业务发展,助力价值创造。报告期内,升级零售营销策略系统功能,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部署经营策略,统筹各触客渠道,有效扩大客户触达覆盖范围。在同业竞争激烈,利率下行趋势下,护航存贷利差水平维持稳定,零售金融资产有效提升。

积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聚力建设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大业务板块,打造养老金融特色,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参加2024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展现公司养老金融服务亮点。同时,不断强化“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报告期末,建成并投入运营901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基本实现街道和乡镇全覆盖。

(二)交易银行引擎发力,综合金融扎实推进本公司持续围绕以客户体验优化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以专业化队伍建设为支撑、以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为目标的四个维度,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客户全生命周期、全业务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交易银行特色品牌体系。报告期末,公司客户融资总量(FPA)达6,0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0亿元,增幅5.39%。升级产品服务,优化客户体验。结合市场资金特性及客户需求,通过短期及低波产品扩充,进一步丰富对公财富管理产品线;打造全新票据承兑业务产品,开发资产池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新场景;重塑业务流程,简化操作手续,依托存款产品质押、大额存单转让、理财到期提醒、票据保证金冻结关联一体化等功能优化,提升线上化办理程度,增强客户业务与服务体验;推进现金管理业务场景渗透,通过鑫账簿、委贷资金池、在线监管业务切入客户合作;升级“结算十件事”专项工作,持续强化结算归行,提升客户黏性及结算活跃度。推动交易银行系统建设,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推动交易银行系统群建设,企业手机银行5.0、多银行财资管理系统全面焕新;不断优化电子保函、智慧供应链、资金池、鑫账簿等交易银行线上化功能,完善业务流程,便捷客户操作;持续开展CCRM对公客户管理系统及灵龙APP优化迭代,进一步提升客户视图全面完整性,丰富营销拓客场景,完善营销标准化流程,同步持续开展系统培训推广和运营“组合拳”。

激发人才支撑,夯实专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公金队伍建设体系顶层设计,重塑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公金中场支撑体系,综合提升组织战略与中场岗职设置、人员配置的耦合度;持续开展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内训师等分层赋能项目,面向全条线开展战略宣导、学习交流、案例诊断,提升战略共识。

聚焦综合金融,提升服务能级。加强上行渠道建设,为业务开展提供支撑。报告期内,与虹口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推进农民工工资代发、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业务;进一步深化商会协会合作,报告期末,对苏浙皖三省在沪企业整体授信规模达4,228亿元,授信余额1,898亿元,累计服务三省在沪企业超2.6万户。聚焦客户需求,积极对接181个重点园区,加强园区行业研究和核心企业的对接,运用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一园一策”的综合服务方案。巩固镇村优势,全面开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助力镇村高质量发展”百日百镇系列行动,报告期末,对接108个行政镇(乡),形成“一镇一策”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全覆盖,并与63个行政镇(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报告期内,本公司累计走访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低碳绿色等重点领域的5,800余户民营企业,与19家民营企业集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务民营企业“走出去”银企对接会、“鑫动能”客户专享主题沙龙、首贷客户专题座谈、供应链企业专题座谈等活动。

(三)坚守初心本色,普惠金融提质扩面本公司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综合化经营策略,坚守小微、“三农”、科创、社区居民的经营定位,构建以“三农”金融为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报告期末,本公司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23.69亿元,较上年末增幅5.70%;涉农贷款余额671.97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23%。

推进网格化建设,走出金融支农“上海模式”。报告期内,本公司从完善机制保障、强化“三农”客群金融生态、优化“三农”产品体系和赋能乡村治理等方面着手,指导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走出金融助力都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上海道路”。出台涉农贷款专项补贴政策,坚持金融资源向涉农领域倾斜。积极探索适应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聚焦本地优质农业品牌及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网格化金融服务走深走实,潜心分析,对农村客群分层分类,实施精准专业服务。

重塑业务流程,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响应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政策号召,以服务小微企业为己任,深化推进业务流程重塑,推进普惠贷款业务快速流程系统开发上线、试点推广应用,普惠贷款业务快速流程全流程共缩减6个岗位节点,进一步释放展业效能。推进移动展业功能建设和应用推广、优化线上提款、推进信贷电子资料应用建设和流水尽调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完善线上化、标准化的普惠小微信贷作业模式。深化微贷体系,推进普惠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推动微贷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微小客群专业化经营,探索与分支行人员融合管理、小微客群渠道开发、多元化经营效益等融合协作方向,联动推动微贷模式与分支行融合发展,提升微小客群专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微贷中心建设,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将“做小、做散、做细、做精”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依托“园区、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和供应链”等五大平台,通过“平台+白名单”,精准聚焦市场普惠客群,实现微小企业名单制、网格化批量获客,并通过深化机制改革、完善流程建设、强化履职效能、创新产品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报告期末,本公司微贷中心贷款余额19.71亿元,较年初净增39万元;贷款户数1,352户,较年初净增38户;贷款户均145.77万元,加权平均利率为7.79%。

(四)立足科创求新求变,科技金融持续优化本公司紧扣上海科创中心、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秉承科技金融“四梁八柱”8发展理念,进一步突破创新推动金融更高质量服务科创企业。报告期末,本公司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85.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41亿元,增幅17.34%;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3,966户,较上年末增加691户,增幅21.10%。六专机制9全面深化。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完善专营机构体系,初步形成涵盖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二级)及科技金融特色团队的多层次、广覆盖科技金融专营组织架构,并在差异化考核激励、集中化专职审批、尽职免责等方面制定配套支持政策。持续打造专业人才体系,聚焦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着力培育一支懂行业、会研究的科技金融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控经理专业队伍。持续优化数字运用体系,上线知识产权评价体系、科创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评估模型等多项信息管理系统,以数字科技赋能科技金融。持续构建高效信贷评价体系,落实创投型思维的新“三查”信贷机制,重塑科技企业信用评价逻辑,全面优化贷前、贷中、贷后环节的评价体系。

创新产品质效提升。报告期内,本公司以企业“核心人才+核心技术+核心优势”为衡量坐标推陈出新。聚焦园区金融,迭代更新临港园区科创贷4.0,进一步深化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投资基金的服务通道,专设联合评审、联合挂牌等合作机制,支持园区科技企业成长;聚焦企业孵化,推进“鑫孵贷”产品落地,以专属评估模型、专项审批通道等机制快速响应早期孵化企业需求,通过远期共赢利息等重点产品提供有效资金支持;聚焦产业金融,推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生物医药CXO两个细分赛道专项服务方案,推进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IVD等新兴细分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园区产业技术创新场景的资金解决路径。

生态赋能凝心聚力。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推进“鑫动能”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联合政府、委办、交易所、投资机构、券商等深入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鑫生态”。强化“鑫动能”品牌的客户赋能增值,落实“鑫动能”3.0服务方案,围绕“鑫动能”客户不同成长周期的发展特点和服务需求,做深做实“六维赋能”10综合服务体系,为“鑫动能”客户提供产业资源整合、惠企政策对接、投资机构引荐等赋能增值服务,突出投商行一体化,进一步加强“鑫动能”品牌传播,提升市场认知与口碑。

(五)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金融稳步推进本公司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全面深化绿色金融管理体系,积极拓展绿色业务领域,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并积极探索绿色运营新模式,致力于打造长三角最具绿色底色的银行。报告期末,本公司绿色信贷余额747.58亿元,较上年末增幅21.70%。

完善治理架构,巩固绿色发展基础。本公司持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前中后台联动和总分协同,全面性、系统性地推动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本公司建立健全绿色金融“2+N”制度框架,制定绿色金融管理、业务、风控、考核相关制度办法,在授信投向政策中持续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在信贷全流程中加强环境风险管理要求,为绿色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推进风险预研,加固ESG风控堤坝。本公司持续深化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持续关注客户或项目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情况,主动开展气候风险及机遇的前瞻性辨识与评估,不断推进绿色信贷项目的环境效益量化评估。本公司不断扩宽投融资和自身运营的碳排放量测算广度,探索性地开展气候转型压力测试,探索构建客户ESG风险评价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的前瞻性。数字化转型加速,提升绿色金融效率。本公司积极推进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上线绿金系统二期,将绿色认定嵌入业务系统,并持续优化迭代,提升绿色信贷业务处理效率,赋能绿色信贷认定管理。持续开展绿色金融数据治理,不断丰富绿色信贷认定和分类标准具体要求,加强培训和宣贯,进一步提高绿色金融数据质量,同时加强绿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为绿色金融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增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互信。本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公开披露2023年度社会责任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连续第三年向社会主动披露本公司在环境保护、绿色金融、气候风险管理等方面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了与投资者、客户和公众的沟通与互信。作为上海市首家承诺履行联合国负责任银行(PRB)的商业银行,本公司在PRB工作中明确设定绿色金融目标,确保业务战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巴黎气候协定》等目标保持一致,并为之作出贡献。

三、业务综述

(一)零售金融业务

本公司践行客户中心,聚焦价值创造,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加强管理赋能和品牌建设,全面深化零售转型,为客户提供“金融+非金融”综合化服务体系。报告期内,零售金融板块业务规模有效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人民币存款付息率持续压降,价值创造能力保持稳定。

零售客户及管理客户总资产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构建“一体化经营、专业化服务、集约化配置”的经营新格局,以促动产品叠加、提升客户黏性为目标,战略性打造养老金融生态,以“四个联动”12为抓手,丰富客群产品和权益体验,进一步发挥本土网点布局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依托网点厅堂服务的转型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服务。报告期末,个人客户数(不含信用卡客户)2,390.5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5.94万户,增幅2.84%。零售金融资产(AUM)余额7,735.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6.55亿元,增幅3.71%。

报告期内,本公司不断升级客户服务和产品体系,健全养老权益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加快个人养老金业务布局,加强适老金融服务,提升老年人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报告期末,本公司代发养老金客群客户121.95万户,养老金代发量较上年同期提升12%,管理代发养老金客群客户金融资产(AUM)余额突破3,000亿元。财富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变化,聚焦重点客群,主动优化业务推进策略,持续构建以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为核心、以稳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一是聚焦价值创造。通过完善产品布局、搭建资产配置体系,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通过差异化定价、优化营销策略、总量控制等举措,持续优化储蓄存款结构,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负债成本有效压降。报告期末,零售AUM余额7,735.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6.55亿元,增幅3.71%,其中:储蓄AUM余额5,328.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5.14亿元,增幅4.82%;人民币储蓄存款付息率较上年末持续下降20BPs,2023年至今已累计下降39BPs。二是丰富以“稳健”为特色的财富产品体系。坚持“全”是基础,“稳”是根本的基本原则,提高多元化财富产品供给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新上架财富产品243只,推出优质大额存单及通知存款产品,进一步丰富财富产品矩阵,满足客群多样化投资需求。三是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分层分类经营体系。从客群经营、产品管理和队伍建设三个维度提升经营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搭建财私客群权益体系,丰富客群标签,提高精准服务能力;打造差异化产品配置,满足不同客群对稳健型财富资产配置的需求,有效提升产品适配性;持续推进理财专员、贵宾客户经理及私行客户经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报告期末,本公司贵宾及财富客户数103.1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86%。

个人贷款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推进个人贷款业务资产结构转型与管理体系优化,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本公司通过不断强化产品、科技、风控和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平衡收益与风险,推动个人贷款业务稳步发展。

房产按揭类贷款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房地产政策,大力支持居民合理的购房需求。非房产按揭类贷款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相关措施,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及汽车消费等贷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报告期末,本公司新能源汽车贷余额12.09亿,较上年末增加4.57亿元,增幅60.77%;持续提升大数据风控能力,对不同需求的客群进行分层管理,提升个人贷款业务客户体验及经营管理效能。

在楼市震荡、新政成效有待进一步显现、客户信贷需求尚显不足的情况下,本公司个人贷款规模基本稳定,与市场整体趋势保持一致。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不含信用卡)1,858.03亿元,较上年末略降40.93亿元,降幅2.16%。房产按揭类贷款方面,投放量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增幅13.81%,但提前还贷规模持续高位,报告期末,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990.59亿元,较上年末略降28.77亿元,降幅2.82%;非房产按揭类贷款方面,报告期末余额867.44亿元,较上年末微降12.16亿元,降幅1.38%,规模已逐步趋稳。个人不良贷款余额(不含信用卡)22.08亿元,不良率1.19%,整体风险可控。

(二)公司金融业务本公司紧密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布局,结合新三年发展战略,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客群、重点场景,打造“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三农金融为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绿色金融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四大公司金融战略布局。报告期末,本公司公司客户总数34.6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48%;对公贷款余额4,776.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6.76亿元,增幅5.68%,郊区对公贷款余额占比达62.01%;对公存款余额4,840.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95亿元,增幅1.40%,郊区对公存款余额占比达54.83%;对公存款付息率下降7BPs,2023年至今已累计下降12BPs。报告期内,本公司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着力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客户拓户力度及贷款投放,报告期末,制造业客户数4,439户,较上年末增加102户;制造业贷款余额914.96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近20%;开展“上海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服务月”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金融进园区活动、民企进银行活动、战略客户授牌活动等举措优化民营企业服务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提高服务民营经济的质效。报告期末,民营企业贷款13余额3,400.36亿元,较上年末净增200.09亿元,增幅6.25%。

交易银行本公司持续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交易结算、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跨境金融、渠道建设、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5+3”业务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生态金融场景。交易结算方面,本公司围绕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实际需求,聚焦发展“鑫易财资”多银行业务,扩大财资类产品客户覆盖面,匹配相应的产品端解决方案。以扩展服务功能、提高运维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推动多银行财资管理系统全面焕新,完成一期功能上线,协助企业对资金资源进行全方位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报告期末,财资管理核心客户1,544户,财资业务交易量1,635亿元,对公结算活跃客户达4.5万户;对公客户线上渠道人民币交易量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9.87%。供应链金融方面,本公司始终以核心企业为风险抓手、以上下游企业为主要服务群体,直面客户,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以产品更新迭代拓展服务场景,以个性化开发贴合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客户融资体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核心企业、融资客户及本公司多方共赢。打造鑫易智链智慧供应链平台,通过保理、票据、信用证、保函、经销商融资、订单融资等表内外产品切实推动我行供应链金融一揽子服务方案,依托上海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微客群提供专项服务方案。报告期内,本公司围绕百家核心企业,为上下游逾1,300家企业提供各类表内外融资服务,较上年增加近300家。

贸易金融方面,本公司持续推进票据业务系统开发与业务流程重塑,打造更为便捷、高效、专业的开票体验,同时推进贸易背景线上化流程,增强风险管理的数字化,报告期末,本公司票据直贴规模525.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70亿元,增幅32.80%。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等交易银行业务,通过国内信用证、国际信用证及一级市场福费廷等贸易融资产品,进一步实现向轻资产业务转型,积极为客户制定基于贸易背景的综合交易银行服务方案,报告期内,本公司信用证发生额折合人民币105.04亿元,较上年增长6.36%。创新推出“鑫易保函”微贷模式,以“信用优先”为原则,基于征信、工商、司法等企业数据信用,让信用优质的小微企业享受专项投标保函额度。报告期内,本公司各类保函产品已服务中小微企业近3,000家,与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标保函直连互通,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动力(300152),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跨境金融方面,本公司积极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开展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便利化业务资格,已获得备案通过,选择本公司优质企业按照简化流程办理跨境资金结算业务,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本公司获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参与者资格,为目前唯一一家具备CIPS直参资格的农村金融机构。

渠道建设方面,本公司初步完成企业网银、企业手机银行、企业微信银行三大对公电子渠道布局。报告期内,本公司推出企业手机银行5.0,在“灵巧办公、灵智服务、灵盾防护、灵犀沟通、灵便互通”五方面全面提升,有效加强公司金融业务移动服务能力;企业网银线上服务基座作用不断巩固,客户体验不断提升,通过引入客户体验官共建,转化客户建议近300条,并推出一站式转账、极速保函、资产池等重要功能,加快网银向服务丰富性、专业性提升。投资银行方面,本公司持续贯彻“投商行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主流投行产品全覆盖,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债券承销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本公司债券承销金额236.92亿元,承销金额同比增长9.95%,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金额位居全国农商银行主承销商首位,与去年同期持平。业务创新方面,报告期内成功落地多单债券创新项目,包括本公司首单混合型科创票据、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债券、3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创设项目以及1单资产支持票据(债券通)项目等。并购业务方面,围绕“科技+产业”布局,聚焦科技企业、上市公司、产业龙头、投资机构四类核心客群,重点服务企业客户基于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完善业务结构等衍生的产业并购需求。代理推介业务方面,聚焦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两类客群,全力构建涵盖保险、信托、券商、租赁、基金等各类非银机构的撮合生态体系。报告期内,代理推介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0.91%,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24.19%。

资产管理方面,深化FPA综合金融服务理念,紧密围绕价值主线,增进资管协同效益,通过以投拓新服务公司客户发展,通过定制理财精准把握公司客户需求,通过资产联动提升公司客户价值赋能。报告期内,本公司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现场检查验收,完成《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换发,通过进一步深化团队专业能力建设、系统优化迭代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强化业务协同和外部客户储备,为下半年正式展业奠定基础。财富管理方面,本公司加强代客产品策略运用,优化渠道和系统功能建设,提升客户服务质效。人民币代客业务方面,在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的行情中,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投资策略、拓宽柜台债数字人民币认购渠道,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普惠金融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守区域定位,提质增效促进普惠小微优化发展。聚焦普惠重点领域,优化区域客群布局经营,不断创新优化产品组合,实施数字化赋能,为普惠小微客户提供更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报告期末,本公司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23.69亿元,较上年末增幅5.70%;普惠小微贷款客户5.17万户,较上年末增幅2.78%;涉农贷款余额671.97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23%;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54.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7亿元,增幅7.74%,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报告期内,本公司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2%,较上年末下降12BPs。持续深化普惠金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普惠小微企业金融资源支撑能力,打造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新模式,开拓延伸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渠道,致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扩大服务覆盖面,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渗透率。一是深化普惠客群经营,布局小微客群综合经营管理,开展2024年度“无贷户激活”专项活动,推动无贷户向有贷户转化;深化推进“伙伴计划2.0”普惠客群经营专项行动,依托存量客户打开获客服务渠道。从“以达成单类业务为目标”升级到“以实现长期深耕为目标”,促进交易结算留存,挖潜代发合作机会,提升非贷FPA产品配置率,实现银企相伴成长及价值反哺。报告期内,本公司对公普惠小微客户加载非贷FPA产品(业务品种包括贴现、开票、信用证、保函)余额7.73亿,较上年末增幅10.27%。二是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效能,针对无抵押、轻资产的小微企业,联合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基金,持续开展批量贷、批次贷、园区贷、创业贷、浦江之光专项方案等各项创新产品服务。报告期末,本公司市担项下业务余额138.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53亿元,户数3,684户,较年初增长236户,进一步巩固区域领域领先地位。三是加大无缝续贷支持力度,面向资质信用较好、经营持续稳定、合作关系良好的客户,进一步优化无缝续贷服务机制,推动无还本续贷业务落地,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资金续转压力。报告期内,本公司当年累计投放中小微无缝续贷344.83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累计发生额92.99亿元,惠及企业1,167家;报告期末,本公司普惠在线贷款余额250.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5亿元,增幅3.62%。持续深化镇村网格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本公司扩大网格化金融服务试点范围、优化升级工作方案,提升农村各群体金融供给,深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报告期内,本公司制定《上海农商银行2024年信用村(镇)专项业务营销提示》,明确目标,加大信用村(镇)评定力度;同步配套整村授信金融服务,丰富信用镇村金融服务内涵。报告期末,实现193个信用村、7个信用镇(乡)认定,新增信用村数量较上年末增长20%,完成村居民基本信息建档超8万户,并为信用村内一千余位村居民主动授信超2亿元。针对信用村内村民理财需求,定制推出“乡村振兴理财产品”信用村专属客群权益,降费让利。

报告期内,本公司充分运用“政银保担”四方合作机制,围绕农业装备提升、粮食生产安全等农业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报告期末,本公司通过“政银保担”四方业务模式,当年贷款落地超1.2亿元,较上年增长超50%。

持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生态场景。报告期内,本公司进一步延展农业产业链生态金融支农内涵,聚焦本地特色优质农产品,支持包括“白鹤草莓”“练塘茭白”“亭林雪瓜”等一系列地理标志农产品,助力本地优质农业品牌发展;继续推进农批农贸场景,打造适应上海大都市大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场景。报告期内,本公司向97户产业链上涉农主体投放产业链贷款7.58亿元。科技金融本公司持续贯彻“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的服务理念,打造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金融支持上海科创中心、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有效路径,以专业化做精做优科技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多维度布局四大科技企业拓客渠道,全方位牢筑八大科技金融体系架构,不断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2023年度上海知识产权金融卓越贡献奖”以及“2023年度上海银行(601229)业科技金融服务突出单位”等奖项。

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夯实客群基础。报告期末,本公司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85.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41亿元,增幅17.34%;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3,966户,较上年末增加691户,增幅21.10%,规模与户数均位列上海同业前列,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近7,500户。

进一步深化客户经营,优化客群结构。报告期末,本公司已服务上海市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约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93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本公司授信客户,授信余额分别为88.76亿元、416.02亿元,贷款余额分别为77.74亿元、358.24亿元,贷款余额位列上海市同业前列。

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培育雏鹰企业。本公司持续加强对早中期科技型企业的服务支撑,以企业的科技属性、发展赛道、核心技术、实控人及团队背景等作为业务准入标准,并着手打造“鑫孵化”基地,与社会各方共同培育初创企业。报告期末,已建联孵化器超160家,年内累计落地服务孵化器在孵企业近150家。进一步加强行业研究,助力技术革新。本公司聚焦上海“(2+2)+(3+6)+(4+5)”18产业发展设立11个战略新兴行业研究小组,覆盖总、分支行前中后台,正在进一步升级为行业研究院。加强行业研究在营销端和风险端的有效运用,积极推进以行业研究为支撑、以行业发展与企业估值增长为重点参考的企业服务模式。报告期末,本公司3,966家科技型企业有贷户主要集中于上海市重点产业。持续打造多层次的专营机构体系。报告期内,本公司围绕上海市各区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及上海市重点产业新增6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二级)与3个科技金融特色团队,各专营机构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行业服务模式与前中后台一体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已成立上海市首家总行级科技金融事业部及首家科技支行,并累计展业12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二级)与5个科技金融特色团队。

持续丰富多元化的特色产品体系。报告期内,本公司全面升级临港园区科创贷4.0,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与模式创新,积极落地生物医药临床贷、“鑫动能”研发贷等特色产品。报告期末,本公司已累计为上海市产业园区近千家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累计放款金额合计112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突破33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过50%,规模与客户数连续多年位列上海市同业第一,并荣获上海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称号。信贷投向进一步突显“向早向小、中长期、信用”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及贷款户数占比分别为81.23%、97.33%。

持续构建生态化的客户赋能体系。报告期内,本公司与头部金融机构共建新质生产力服务培育联盟“千帆会”,凝聚联盟各方客户资源和服务能力,共同赋能客户发展。聚集“鑫动能”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非金融”需求,推出“鑫动能”领航计划系列赋能活动,包含产业沙龙、投融资对接会、上市问诊会等,积极为“鑫动能”客户对接外部投资机构,提供“并购撮合+并购贷款+并购咨询”全流程服务等。报告期末,本公司“鑫动能”库内企业达991家,库内上市及拟上市企业已超200家,培育库企业孵化作用、高成长企业资本市场服务能力更加突出。

绿色金融本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打造“以绿色金融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体系”,以金融力量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持续健全绿色金融服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基于《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制定转型金融、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可持续金融服务方案,成功落地本公司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即国内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促成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全国转型金融领域的首次跨界合作,有效衔接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本公司不断丰富绿色金融内涵,以合同能源管理项下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产品为核心抓手,支持普惠小微企业绿色低碳专项发展,并积极拓展绿色农业金融服务,支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本公司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金融债、节水惠等绿色金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开展绿色金融前沿探索。作为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首批入驻机构,本公司积极开展上海市绿色项目库金融服务对接,精准投放绿色信贷资源,有力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落地上海市首批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持续加强银保合作、银政合作、银会合作,扩大低碳转型覆盖面。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投融资规模。报告期内,本公司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领域均实现了显著增长。报告期末,本公司绿色信贷余额747.58亿元19,较上年末增长21.70%;表内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34.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60%;表外理财投资绿色债券余额26.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91%;绿色租赁余额138.11亿元20,较上年末增长36.11%。

(三)金融市场与同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围绕“交易中心+代客中心”建设,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经营环境,坚持稳健经营理念,合理研判市场走势,推动投资交易业务稳中有进。同时,加强产品功能迭代、深化同业生态圈建设,以丰富的产品种类和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投资交易报告期内,本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推动金融市场投资交易业务稳健发展。一是发挥债券资金撬动实体经济发展功效,稳步加大绿色、“三农”、科创等领域的债券投资力度,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规模在交易商协会(NAFMII)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排名中位居前列。积极参与特别国债、上海债、“支持上海外贸提质增效”等主题政金债的承销与投资,助力国家重点战略实施。二是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丰富资产组合和投资策略,增厚投资收益。三是积极融入要素市场创新,成为外汇交易中心通用回购业务首批参与机构,促进银行间资金高效融通。创设全市场首只现金比例补充政金债篮子,切实履行做市商职责。

代客业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本外币代客产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客户黏性。人民币代客业务方面,结合金融市场走势判断,丰富产品投资买卖策略,拓宽柜台债数字人民币认购渠道,上线积存金实时报价及挂单交易功能,有效满足客户资产配置及投资交易需求,人民币代客产品活跃客户数跃同比提升约103%。外汇代客业务方面,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汇市讲座活动和客户沙龙活动,积极宣传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完善外汇代客产品体系,致力推动企业客户通过外汇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本公司代客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量约22.23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同业业务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金融同业合作,为客户打造多场景、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一是深化同业生态圈建设,升级营销策略模式,通过与券商、保险等同业机构开展总部互访、基层网点建联,挖掘多领域业务合作潜能。二是围绕科创、小微、三农企业等重点客群,制定差异化营销服务套餐,推动存量客户挖掘与增量客户开拓。三是积极开展同业沟通与合作,维护并拓展全球代理行网络。报告期末,本公司全球代理行机构总数577家,继续保持国内农金系统领先地位。

资产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经营稳健,在完善产品体系图谱、细化投资运作策略、夯实专业投研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报告期末,本公司存续理财产品459只,总规模1,805.31亿元21,理财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农村金融机构首位,理财产品兑付业绩保持“0破净”。聚焦客户需求,丰富稳健产品货架。报告期内,本公司进一步丰富“安享”系列低波稳健类理财产品期限品类,以相对稳定的收益表现与相对多元的产品供给充分满足客户稳健、灵活的投资需求。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践行普惠金融使命。报告期内,本公司结合农历节气及传统节日,设计发行“乡村振兴”战略主题产品与节日特色产品,为代发工资客户、代发养老金客户、信用村(镇)客户等客群加载专属份额,差异化降费让利,力求切实惠及广大投资者。全面夯实管理能力,发挥专业运作水准。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大宏观市场研判力度,搭建利率择时和量化择券等研究框架,强化投资过程跟踪,主动做好仓位管理,增厚投资组合收益,报告期内累计为客户创造收益23.51亿元。

报告期内,本公司获得《财视中国》第十六届基金与财富管理介甫奖“优秀农商行资产管理奖”“优秀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奖”,在中国投资协会金融业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中,本公司共有13款产品获评“五星产品”。

(四)金融科技

本公司持续推进数字转型战略,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报告期内,坚持目标导向,启动第三轮数字化转型三年规划的滚动迭代工作,本轮规划重点从系统建设向价值创造转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行数字化转型诉求调研,加强问题发现到解决的闭环管理。坚持“业务+科技”双轮驱动,深化业务科技融合工作机制,促进“联合决策、联合访客、联合实施”成果转化。坚持客户中心,完善流程革新与客户体验工作体系,在业务流程上做“减法”,在客户体验上做“加法”。坚持价值创造,高质量推进战略精品项目,加速业务成效显现。持续强化金融科技治理,科技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报告期末,本公司专职金融科技人员856人,较上年末增长4.65%,占员工总数9.59%;拥有软件著作权9项,国家专利5个,其中发明专利3个。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亚洲银行家2023年度区域金融最佳合规风险技术实施奖、农信机构首届数字化转型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攻防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及个人三等奖、西湖论剑·数字安全大会第七届数据安全创新实践案例等金融科技竞赛和创新奖项。深化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报告期内,本公司启动《2025-2027年业务数字化转型规划》编制。从业务发展、数据价值与技术应用的视角出发,梳理明确转型目标与转型策略,加快推进业务模式的数字化转变。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诉求调研与问题解决。围绕系统整合、产品功能、流程优化等调研重点,加深、压实问题解决程度。加快优化“啄木鸟管理平台”,持续加强全行数字化转型痛点问题和创新创意的闭环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全行员工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持续夯实业务科技融合工作机制。完成2023年“融合共进”主题立功竞赛获奖团队表彰,加强营造融合氛围;定期做好业技融合效果的复盘与分析,切实抓好“三联合”举措落实推进,总结提炼优秀范例,不断提升融合效能。

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涉农金融产品、服务渠道、业务流程数字化升级,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流程革新与客户体验工作体系有效运行。推动普惠贷款等重点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深化电子渠道客户端用户调研与洞察,以科技赋能提升客户体验。

夯实金融科技基础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聚焦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主线,持续夯实金融科技基础能力,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业务发展支撑持续深化。完善架构管理,持续迭代三年架构体系建设规划,制定云平台2.0建设规划及技术主线建设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优化架构师体系,强化分级培训赋能和评价机制建立。持续优化应用系统基础架构,有序推进双中心双活建设,累计投产99套系统双活改造。升级研发管理,推出研发流程2.1,推进研发领域工具平台搭建,开展研发管理体系标准化、模板化建设。敏捷样板间试点成效显著,逐步建立研发过程可视、研发节奏稳定、价值交付顺畅的敏捷模式。

报告期内,投产项目同比增长98%,科技交付周期较2023年降幅6.5%,研发效率稳步提升。

推进测试2.0,优化“3+2+1”工作体系,加强测试工具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测试工作自动化程度,逐步推广移动自动化测试,不断提升测试效能,持续向开发及业务赋能。优化IT风险管理机制,结合战略目标及监管要求,深化风险分析,强化风险排查,完善风险指标,进一步夯实IT风险管理三大支柱。故障治理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期内,系统运行故障事件数量和等级均明显下降,生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强化科技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双通道发展机制,推动科技专家评价体系运转。健全多层级全覆盖的金融科技培训培养体系,加速人才梯队的成熟度。升级绩效考核2.0,完善荣誉体系2.0,培育良好组织氛围,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和内生动力。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不断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强化2023-2025年数据战略执行落地,持续完善纵向深化治理和横向协同联合机制。引入数据模型工具和AI技术提高数据标准管理能力。强化产品企业级主数据管理,推进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构建产品知识库。强化数据质量“专项+日常”提升机制和数据质量问题提级、扩面机制有效运转,构建检核规则管理体系,完善数据质量考评和数据质量检查机制,夯实数据质量闭环管理。构建外部数据资产地图,发布外部数据资产白皮书,融合内部数据用数赋智,将数据思维融入到主营业务领域。持续扩充数据资产内容,探索研究数据资产管理、运营和评价体系,激发本公司数据要素的释放。深化金融科技创新运用报告期内,本公司作为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慧金融专业委员会成员,积极加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应用,促进同业机构间技术交流、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本公司成立可用性研究实验室,既是为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而设立的专业研究场所,也是数字化客户体验实验基地。以“洞察、赋能、专业、创新”为特色,综合运用评估走查、可用性测试、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眼动测试等研究方法,推动实验室项目研究类、创新探索类、参访交流类工作的开展。报告期内,深化聚焦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常用电子渠道的客户体验研究工作,推动探索业务流程变革创新,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客户经营,提升客户体验。本公司紧盯技术前沿,跟踪同业应用实践。聚焦业务重点、强化自主研究要求,提升研究质量,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多个领域开展探索研究,推进智能OCR业务试点,为后期应用做好技术储备。持续深入推进金融科技融合,聚焦复核人才培养,启动金融科技创新挑战赛,焕发科技创新新活力。

本公司积极拓展金融科技生态圈,长三角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运转有序并取得突破,创新开展主题沙龙,促进业务和技术交流。对接头部金融科技企业,了解最新成果和最佳实践,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为金融科技创新运用提供新的发力点。加强安全运维本公司已在上海、深圳建立“两地三中心”容灾架构,进一步提升容灾能力,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运行管理机制和队伍,顺利通过ISO 20000年度审查,努力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报告期内,本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本公司坚守安全生产底线,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健全一体化安全防御体系。报告期内,顺利通过ISO 27001年度审查,持续完善本公司安全开发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落实安全左移,提升研发交付质量。通过开展多样化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全员网络安全责任意识,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生产运维服务质量。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方面,持续实施安全加固,提升威胁发现、阻断及纵深防御能力,顺利完成各类重点保障任务,为客户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加快提升业务价值创造成效。

聚焦价值创造,助力做大零售金融。提升财富产品服务体系,实现安享财富多渠道、全流程、数字化一站式伴老规划,新增组合宝系统资产配置功能,为客户定制“四笔钱”资产规划方案。推进手机银行8.0,实现整体版面焕新、视觉交互升级,提高财富活动支撑能力。上线营销中心2.0,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公众号等渠道开展“代发工资月享权益日”等活动投放,促进客户活跃度,增强客户粘性。丰富远程银行服务,扩展智能外呼、智能导航应用场景,提高智能化经营和服务水平。投产视频银行,提升线上业务办理覆盖面。零售集市正式投入运行,持续增强经营数据支撑,启动零售CRM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客户经营体系。

树立经营思维,支持做强公司金融。全面升级多银行财资系统2.0,焕新用户界面,系统集成账户中心、收支中心、预警中心等核心功能,赋能客户“一把UKEY”管理多个银行账户,极大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投产上线智汇资产池系统,有效激活企业客户存量资产,实现与融资服务的无缝对接与高效流转。新建企业手机银行5.0,实现系统架构深度优化,提升客户移动端信息管理效能,升级视觉交互体验,全新打造企业移动工作台,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客户。持续赋能对公客户经营,升级营销中心2.0,支持客户经理“网格化”营销,助力提升营销效率。投产离岸贸易便利化直通场景,有效提升跨境业务线上化操作便捷性,进一步提升本公司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专注提质扩面,做透普惠金融。支持普惠业务流程重塑,对公授信业务作业系统上线普惠业务快速流程需求,提高了普惠业务的审批效率。投产上线流水尽调系统,实现流水数据识别、标记、整理,提升客户经理在尽调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为后续审查审批提供数据支撑。丰富普惠贷款产品线,优化普惠易贷、积数贷等产品。构建数字化风控支撑体系,加强数字化信贷风控能力。数字化信贷平台进一步丰富互联网接入渠道,拓展自营渠道客户范围,贷款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新建“智能合规3.0”管理平台,实现本公司合规内控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变。完成巴塞尔III系统项目群实施。投产上线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二代,实现预警信号全流程闭环管理、预警规则灵活配置,加强本公司对公授信业务的风险预警监测能力。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系统二代建设,助力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

(五)渠道建设报告期内,本公司牢固树立网点作为经营主体的核心定位,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全面深化网点转型,加快线下渠道升级,构建“网点+APP+远程”的立体经营格局,建立客户经营的线上线下交互新模式,推进渠道协同一体化经营,建设覆盖范围广、流程标准化、体系可复制、效果可持续的智能化银行。

网点经营报告期内,本公司基于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政策研究,科学制定新三年网点布局规划,在保持网点总量均衡的基础上,优化网点布局,加快将网点配置到客户资源富集区,使网点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居民常住人口分布相适应,形成渗透全辖、辐射到位的网点分布体系。进一步优化郊区网点布局,在巩固现有乡镇地区网点优势基础上,重点围绕上海市“五个新城”“城镇圈”及“大型居住社区”建设,通过选址调整,有效扩大服务覆盖面。报告期末,本公司共有365家分支机构,其中:上海地区分支机构358家,上海以外地区分支机构7家。在上海108个乡镇中,网点数量共计245家,基本实现全覆盖。在“五个新城”中,共建设127家分支机构。报告期内,本公司启动网点调整9家,其中,启动新设1家、迁址5家、撤并3家。

本公司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不断优化网点建设标准,打造业务办理便捷、服务专业、环境温馨的网点环境,推动网点从结算交易向满足客户多元需求的体验服务转变,提升网点整体形象;立足老年客群需求,积极打造养老金融特色试点网点,以特色化经营模式提升网点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完成10家网点焕新开业。报告期末,本公司智能柜员机总计796台,业务功能达到159项,业务分流率达80%左右;移动智能柜台设备181台,业务功能达到86项,覆盖全部24家一级分支机构。报告期内,本公司核心账务系统日均交易量890.00万笔,同比增长14.80%。

在线渠道个人线上渠道方面,本公司始终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聚焦线上渠道的革新与优化,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线上金融服务体验。报告期内,升级重点功能模块,再造用户旅程和业务旅程的数字化流程,让数字金融服务更有速度、更有温度。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线上渠道用户数630.6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83%,电子渠道承载了全行96.14%的理财和97.65%的基金交易。远程银行中心方面,本公司深化服务定位,推进智能客服技术应用,开展视频银行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报告期末,本公司远程银行人工服务满意率达99.38%。

(六)主要子公司

本公司严格遵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持续完善对子公司的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对子公司的公司治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激励约束等进行全面持续的管控,强化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强集团与子公司的业务协同,建立集团化联动管理机制,形成集团综合化服务效应,不断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1、沪农商村镇银行

本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原银监会文件精神,为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发展,于2009年在崇明县设立了上海市首家村镇银行,又于2011年在山东、湖南、云南三省和北京、深圳二市批量发起设立了34家村镇银行,形成了“东中西有机结合,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战略布局。报告期末,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共计28.78亿元,其中本公司持有17.98亿股22。

报告期内,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紧紧围绕新三年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资产质量管理年”活动,突出“两个导向”(以盈利为导向、以质量为导向),保持收益风险平衡,落实“三个坚持”(坚持做小做散市场定位不动摇、坚持社区厅堂营销不动摇、坚持村居服务不动摇),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六大体系”(筑牢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信息科技系统建设运维体系、加强审计监督体系、优化公司治理体系、深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石,奋力打造“小而美”“小而强”村镇银行。报告期末,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0.52亿元,资产总额358.91亿元,净资产总额37.31亿元,存款本金余额306.06亿元,贷款本金余额200.23亿元,农户和小微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91.47%。

2、长江联合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长江联合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首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精神、全面推行市场化经营机制而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之一。报告期末,长江金租注册资本24.50亿元,本公司持有其54.29%的股权。报告期内,长江金租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便捷客户服务能力的领先金融租赁品牌”的愿景,立足长三角城市群,聚焦现代制造、现代物流、现代能源三大业务方向,推进普惠租赁、绿色租赁、设备租赁三大战略布局,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是上海农商银行集团化布局长三角业务的桥头堡。报告期末,长江金租资产总额452.91亿元,净资产50.31亿元。报告期内,长江金租实现营业收入6.61亿元,净利润3.35亿元。

(七)主要参股公司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参股银行的战略协同,旨在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谋求区域间协同发展,以资本为“纽带”联结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发展合力。目前,本公司同长三角地区参股银行在公司金融、投资银行、普惠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业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协同成效,未来将强化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联动,共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报告期末,本公司主要参股公司有江苏海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96%、4.00%。其他主要参股公司包括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76%、1.13%。

四、经营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关于净利息收益率

报告期末,本集团净利息收益率1.56%,较上年同期下降16BPs,较上年末下降11BPs,净息差持续承压。资产端,本集团资产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6BPs,较上年末下降18BPs。当前实体有效融资需求仍偏弱,年初五年期以上贷款LPR报价年内下调25BPs,5月上海房地产新政后按揭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贷款新增利率持续下行,叠加存量贷款重定价影响,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

负债端,本集团负债成本率较上年同期下降9BPs,较上年末下降7BPs。本集团坚持优化负债结构,持续加强对负债成本的主动管理。一是贯彻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前瞻性研判市场变化,制定存款定价策略;二是持续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加强对长期限、高成本的定期存款管理,存款期限结构主动管理成效持续体现。展望下半年,资产负债两端的利率预计都将呈现下行趋势,息差水平预计继续收窄,这也是银行业整体趋势。资产端,受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政策导向、7月LPR再次下调以及房地产新政、实体有效融资需求偏弱、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后续资产收益率仍有下行压力。负债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7月存款降息有效对冲了同期LPR调降影响,结合本集团存款期限结构管理成效,预计付息率水平将持续下降,为资产收益下行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本集团在紧跟政策导向、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前瞻性研判和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努力实现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均水平。

(二)关于非利息净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7.37亿元,同比增长8.86%,在营业收入中占比26.85%,较上年同期上升2.13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方面,本集团持续提升资配能力,财富代销业务量有所提升,但受保险费率下降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7.39%。其他非息收入方面,本集团加强市场研判,主动把握交易机会,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同比增长9.67%。

展望下半年,本集团将从以下方面推进非利息净收入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资产配置,不断提升客户管理效率和覆盖度,提高财富管理价值贡献;二是深化交易结算理念,围绕客户活跃度、交易结算额、产品加载量等关键事项,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三是持续打造交易银行体系,加强代理推介渠道建设、项目挖掘和并购撮合业务的拓展。

(三)关于资本管理

本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新三年资本规划要求,通过发挥资本约束和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资本使用和回报有效平衡,提升资本内生增长能力。一是支持业务发展,平衡产出效益,按照资本使用效率差异化分配风险加权资产(RWA),引导资本投向回报更高的业务领域;二是促进结构调整,引导资本向普惠、绿色、科技、“三农”、养老等重点领域倾斜,推动全行践行“轻资本”发展模式,实现资本耗用持续改善;三是坚持将资本内生积累作为主要资本补充方式,保持盈利水平健康平稳、拨备水平充足合理、分红政策合理稳定,同时根据需要适时运用多元化的资本补充工具,提升资本实力。报告期末,本集团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资本缓冲较为充足,能够支持本公司长期维持较高的分红水平。

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自2024年起施行。资本新规实施差异化的资本监管和更加细化、风险敏感度更高的计量规则,本公司不同业务板块的资本占用有升有降。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17.15%,较上年增长1.41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资产结构中对中小企业风险暴露及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较高,上述业务风险权重下调带来一定资本节约。

本公司将以实施资本新规为契机,持续提升资本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优化内部资本资源配置、推进“轻资本”转型,增强内生资本积累能力,保持资本水平充足且合理。

(四)关于资产质量本公司不断强化风险管控,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资产质量指标长期以来保持稳定。在贷款风险分类方面,本公司严格执行监管部门风险分类相关规定,加快推进《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过渡期内存量业务适用新规重分类的工作进度,全面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水平。

报告期内,本公司深化大额授信业务管理,同时聚焦房地产、普惠小微、零售在线贷款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

房地产贷款方面,报告期末,本公司对公房地产业贷款规模1,089亿元,不良贷款率1.73%,较上年末下降0.4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大了房地产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本公司房地产贷款主要投向上海地区,地域风险相对可控,担保缓释较为足值,减值计提较为充足,信用风险总体可控。下阶段,本公司将通过差异化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严把增量房地产贷款质量,加大存量房地产贷款风险监测及不良风险化解处置,加快已核销房地产贷款挽损,进一步夯实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

普惠小微方面,报告期末,本公司普惠小微不良率1.66%,较上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本公司不断下沉普惠小微客户群体,部分普惠小微客户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内外部经济环境、上下游企业等因素影响。本公司将继续坚持普惠金融初心和使命,优化迭代普惠拳头产品,聚焦重点支持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压实尽调责任,加强贷款“三查”,不断提高普惠金融质效。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智慧风控系统、流水尽调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客户画像,为定向营销及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有效降低授信风险。总体来看,本公司普惠小微不良贷款一直在不良容忍度以内,普惠小微资产质量较为稳定。零售在线贷款方面,本公司秉持稳健审慎的经营理念,强化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的客群,细化不同的经营策略,提升精细化经营能力。不断完善数字化风险控制体系,持续根据对业务风险的监测情况,及时对风控模型和策略进行迭代优化,以应对市场风险的波动,确保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经营质效。贷款风险与收益总体相匹配,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下阶段,本公司将根据外部监管动态形势与内部业务发展需求,持续完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有序推进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和个人信贷业务系统重建项目,不断完善对公授信管理系统功能,开展专项数据治理工作,加强贷后管理和不良资产管理,推进常态化定责追责工作,保持信贷资产质量持续稳定。

(五)关于零售金融业务资产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客户信贷需求尚显不足的情况,本公司坚持价值创造,优化管理模式,在加大投放力度但提前还贷规模持续高位的情况下,个人贷款规模较年初小幅减少,但整体已逐步趋稳。投放增加,市场占有率稳定。报告期内,本公司按揭及非按揭贷款投放量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13.81%和1.41%,在楼市震荡、提前还款规模持续高位的情况下,个人住房按揭规模市占率维持稳定。管理模式优化,作业效率持续提升。继续发挥个人贷款集约化作业的效率优势,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提升线上化程度,大幅提高按揭贷款作业效率,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坚持价值创造,持续推进客户深度经营。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非按揭贷款聚焦分层分类经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收益维持稳定。

消费市场低迷,后续市场发展仍待观察。报告期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上海地区个人贷款余额涨幅有限,其中住房按揭规模有所减少,新政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显现,后续市场发展仍待进一步观察。下阶段,本公司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消费及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水平,完善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紧跟市场动态,持续完善线上贷款产品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推动个人贷款继续平稳有序发展。

(六)关于郊区业务作为一家由234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整体改制成立的银行,本公司深耕上海本地市场已有七十余载,天然具备显著的区域经济增长势能支撑优势,尤其是在上海郊区地区具有网点布局广泛、客群基础稳固的先天优势,郊区市场历来是本公司业务发展的主阵地。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空间新格局,中心城区以外广袤的“郊区”作为上海特殊的战略空间,承担着“齐飞”“发力”和“转型”的重任,是上海重要产业和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地,这也为本公司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渠道建设方面,本公司在巩固乡镇网点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上海市“五个新城”“城镇圈”及“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持续优化郊区网点格局,强化客户触达与服务覆盖,形成渗透全辖、辐射到位的网点分布体系。报告期末,本公司上海地区分支机构共358家,其中郊区分支机构275家,占本公司上海地区分支机构数量的77%,基本实现郊区乡镇全覆盖,“五个新城”共有127家分支机构,“大型居住社区”共有9家分支机构。

公司客户服务方面,本公司积极融入“五个新城”“南北转型”、浦东核心承载区等重点区域的经济发展,支持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项目、上海东方枢纽项目、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项目、蓝帆医疗(002382)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先导产业项目,不断巩固自身在郊区对公信贷市场的占有率。报告期末,本公司五个新城对公企业授信余额1,098.94亿元,较年初增长71亿元;服务企业数共5,682户,较年初增加297户,连续三年实现授信余额和服务企业数双净增。镇村金融方面,推进多银行财资业务在镇村场景落地,报告期新增接入系统客户319户,与祝桥镇建立战略合作,并创建体验官“鑫易账簿”服务群,邀请客户参与产品优化项目,将客户日常建议转化为生产力。报告期内,本公司围绕本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大力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科创支撑空间和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内涉农主体,积极推动和美乡村示范镇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授信覆盖及其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三链”客群授信拓展。报告期内,本公司郊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89.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0%,占比超70%,普惠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5%;郊区涉农贷款余额479.96亿元,占比达84.6%。园区服务方面,升级推出四百工程4.0,进一步提升郊区园区金融服务覆盖度,做好产业类客户新增以及存量客户综合价值深挖,报告期末,本公司深度服务郊区园区达标企业1,999户,贷款日均较上年增长141.97亿元。科技金融方面,聚焦“(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临港新片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闵行大零号湾等重点产业聚集区,成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二级),加大对郊区园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客群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报告期末,本公司郊区支行23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为764.79亿元,占全部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为70.49%,户数为2,947户,占全部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占比为74.31%。

零售客户服务方面,本公司郊区分支行服务客户数占本公司零售客户总数的比例超七成,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客户占比达43.82%。报告期末,本公司郊区AUM20万元以上的财富客户占本公司财富客户总人数的85.85%;郊区财富客户AUM达5284.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3%,占本公司财富客户AUM总规模的81.28%;郊区客群非储蓄资产占本公司非储蓄资产总规模的77.83%,客群忠诚度高,品牌认可度较强,多元化资产配置结构稳定。

资源配套方面,本公司在网点和人员配置上对郊区分支行适度资源倾斜。报告期内,本公司共新设、优化调整9家网点,其中89%为郊区网点。报告期末,郊区分支行员工人数共4,818人,占上海地区分支机构员工比例达75.1%,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本公司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招募目标人才,与松江大学城、临港大学城等深化校企合作,加大郊区机构人才供给保障力度,促进郊区支行的稳健发展,报告期内校园招聘新员工中58.2%输送至郊区分支行,让年轻人才到火热一线实践,进一步夯实郊区分支行发展“软实力”。

五、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本公司秉持“提升风险经营能力,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以推进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独立性、前瞻性和专业化为导向,以数字化风控为抓手,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全面风险管控能力。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风险。为有效管理信用风险,本公司确立稳健的风险偏好,进一步优化信用管理架构,明确管理职责,提升信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能力和水平。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强形势研判,贯彻落实政府和监管部门相关政策,严守可持续发展资产质量生命线,不断提升风险经营能力。推动信贷结构优化,深入研究上海与长三角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授信投向,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夯实管理基础,以制度建设为引领,结合外部监管要求与内部业务发展,持续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完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优化授信业务审批权限;提升数字化风控水平,持续完善信用风险数据集市,优化内部评级模型,增强新一代CMIS系统功能,规划重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和个人信贷业务系统,完善资产保全系统,新建贷款实时决策平台和信贷系统群统一门户等;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做实贷前调查,完善审查审批机制,推进风险管理端口前移,深化大额授信业务风险监测,强化贷后管理和摸清底数,开展各类检查,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夯实资产质量。

(二)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本公司主要面临的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

本公司坚持“独立性、收益与风险匹配、定量与定性结合、渐进与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将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有效分离,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本公司的经营目标、发展规划和财务预算相匹配,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根据外部环境和经营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技术和方法。

1、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经济价值以及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1)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本公司主要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利率风险进行计量管理。本公司结合业务发展动态与风险管理要求,不断优化基于交易组合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依托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快速灵活的限额监控及动态调整。报告期内,本公司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业务发展规划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2024年度市场风险限额体系,细化、丰富市场风险限额监控监测指标,并每日进行监测、计量和报告;推进巴塞尔Ⅲ最终版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成新一代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上线,提升市场风险数据质量和计量水平;紧密跟踪金融市场行情,加强利率、汇率走势研判分析;识别与评估新产品、新业务风险,建立配套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持续开展前中台分层次、多维度交易账簿交易行为分析与收益归因,提升市场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市场风险指标和压力测试结果持续保持在管理目标以内,整体风险水平可控。

(2)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本公司根据外部监管及内部管理要求,建设并不断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利率风险治理架构,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的管理流程。本公司主要采用重定价缺口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计量和分析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秉承稳健审慎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偏好,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和内部利率风险敞口结构的变化,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及市场利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实行利率风险主动管理策略,运用价格引导、风险限额等管理工具有效管控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保持在风险偏好范围内,压力测试结果也维持在限额和预警值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稳定。

2、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是指本公司每一种外汇币种(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金融工具头寸因汇率波动而产生的风险。本公司交易账簿汇率风险管理覆盖自营、代客全部业务,设置包括敞口限额、敏感性限额、止损限额等指标,每日监控其执行情况。本公司银行账簿汇率风险管理设置累计外汇敞口限额指标,通过定期监测,严格控制整体外汇风险在风险可承受范围内。报告期内,本公司控制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则是尽可能地做到资产负债在各货币上的匹配,并把汇率风险控制在本公司设定的限额之内。本公司根据内外部管理要求,设定风险承受限额,并且通过合理安排外币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尽量缩小资产负债在货币上可能的错配。本公司外汇风险敞口按业务品种、交易员权限进行授权管理。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债务人延期支付、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经营损失、衍生品交易风险和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等。本公司旨在建立与自身资产负债规模、业务结构特征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健全流动性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体系,实现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合理平衡;满足全行业务发展需要,优化融资管理机制;综合考虑集团整体流动性,防范集团内部的风险传递。

报告期内,本公司流动性状况整体稳健、适度。根据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和业务发展要求,本公司制定年度流动性风险偏好指标,明确管理目标并制定相应措施;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期限配置;加强业务条线流动性风险管理,合理设置条线流动性风险限额;持续优化资金头寸管理系统,提升头寸精细化管理水平;畅通市场融资渠道,灵活开展主动负债业务,发行专项金融债券,补充长期稳定资金;加强流动性风险指标管理,实施指标动态跟踪监测与缺口前瞻性预测,及时统筹协调,确保在各类指标合规达标基础上提升指标稳定性;加强压力测试管理,制定年度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方案,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工作,并由第三方进行评估验证;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持续优化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与流程要求,提高集团流动性管理水平。报告期末,本集团流动性比例65.71%,流动性覆盖率166.43%,净稳定资金比例135.10%,均高于监管要求,符合本集团年度流动性风险偏好。

(四)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计量等管理工作,加强集团层面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二是持续深化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的运用,开展操作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完善关键风险指标,强化损失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升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持续迭代升级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优化各项管理工具和资本计量系统性能。四是采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积极推进采用自身损失数据自行计算内部损失乘数的监管验收准备工作。五是强化操作风险并表管理,推动子公司的损失数据收集、操作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监测。六是健全操作风险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分支行操作风险管理培训,推进操作风险案例编写和典型案例库建设,积极分享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进一步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和有效性。

报告期内,本公司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五)合规风险管理合规风险是指本公司因未能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本公司的规章制度,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深入推进合规管理体系以及合规文化建设工作,强化分支机构合规内控条线中场建设,建立深度管理的合规专业队伍,不断完善合规内控管理体系。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合规案例展示,内容涵盖合规管理、反洗钱管理、前台与中后台联动、数智化管理多项话题,让每一位员工将合规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本公司始终将做好合规风险管理置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地位,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开展,提高合规风险防范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合规风险整体可控。

(六)洗钱风险管理

洗钱风险是指本公司在开展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被违法犯罪活动利用所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本公司深入贯彻“风险为本”原则,遵循反洗钱法律法规积极履行各项反洗钱义务,建立健全洗钱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确保洗钱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公司洗钱风险管理举措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反洗钱专项行动,强化职能部室主动管理,细分洗钱风险管理职能,持续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推进反洗钱系统群建设,持续优化模型规则,赋能可疑交易监测情报价值;加强内部检查督导,检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作为上海市反洗钱宣教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反洗钱主题培训和宣教活动;加强对附属机构的意识传导和管理监督,确保集团洗钱风险管理的一致性。报告期内,本公司洗钱风险整体可控。

(七)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等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全力推进依法治企,提升法律风险意识,持续做好法务合规支撑,开展法律性文件审查出具法律合规意见书;积极发挥总法律顾问作用,对涉及重大投资、重大决策及重大经营事项出具总法律顾问意见;根据外部监管规定变动持续跟进示范合同的制订、修订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八届上海市企业法务技能大赛,开展新《公司法》专题培训及规章制度管理培训。报告期内,本公司法律风险整体可控。

(八)声誉风险管理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银行形成负面评价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声誉风险主动管理:一是持续做好声誉风险排查、监测、预警、评估等全流程管理。二是新建社会热点声誉事件分析机制,强化全集团声誉风险管理意识。三是持续强化正面宣传,围绕人民金融、五篇大文章、新三年战略等,契合时事热点,策划开展乡村振兴、支持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十周年等主题传播,讲述“上海”“普惠”的品牌故事,推动声誉资本积累。报告期内,本公司声誉风险形势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事件。

(九)战略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过程中,因经营策略不适当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贯彻落实《战略管理办法》和《战略风险管理办法》,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提升战略发展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持续强化战略风险管理,深化内外部战略环境研究分析,完成2023年度战略执行情况评估,并针对战略执行中存在的差异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提升本行新三年发展战略落地实效。强化战略全流程闭环管理,科学编制战略任务,加强战略宣导,落实战略执行跟踪,完善战略评价和跟踪管理机制,加强战略联动监督评价,保持战略定力,有效防范战略风险。管理层贯彻落实战略要求,聚焦年度战略重点任务,审慎经营,积极推进各项战略举措落地执行。

报告期内,本公司战略有关形势、环境的判断与整体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基本一致,战略保持了较强的适应性和指导性。

(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是指在运用信息科技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各司其职、密切协作,有序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各项工作。开展重大项目风险审核,实施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与报告,及时识别风险并整改优化,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防范能力与水平;加强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强化外包商准入管理,识别评估并防范外包风险;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培训与指导,开展2024年度业务影响分析,强化重要业务和重要信息系统三年全覆盖的实战演练,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报告期内,本公司信息系统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

(十一)国别风险管理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本公司将国别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开展国别风险等级集中评定和等级分类工作,并对每个等级实施相应的限额管控。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金规〔2023〕12号)的最新规定,本公司修订了《上海农商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本公司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本公司持续监测已评级国家的外部评级和国别风险评估因素,做好国别风险评估、国别风险限额遵守情况的监测管理、境外客户反洗钱、反恐融资管理等各项相关工作,不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公司国别风险敞口较小,风险暴露主要集中在低国别风险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整体安全可控,不会对本公司业务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六、公司未来发展展望

(一)外部环境、行业格局与趋势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进一步增加,本公司业务经营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复苏符合预期,内需提升仍存瓶颈。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0%左右,基本符合预期,这也为全年增长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复杂。从上半年经济增长动能角度看,出口拉动作用明显,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分别同比增长3.4%和3.7%,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1%,房地产市场继续寻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5.7%,尚待发力。总体来看,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外需韧性较强、内需相对低迷的特征。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深度调整,对增量资金的需求显著减少,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虽然对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但对信贷资源的依赖度并不高,加之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总体有效的信贷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稳固,这对银行业资产业务拓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净息差继续缩窄。2024年上半年,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为进一步提振内需、促进物价温和回升、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人民银行连续10个月将MLF操作利率维持在同一水平。同时,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优质资产缺少影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争夺越发激烈,导致贷款利率持续走低,上半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75%,银行业净息差也进一步缩窄,2024年上半年平均净息差降至1.54%,较上年末的1.69%减少0.15个百分点。利差空间进一步缩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挑战。金融监管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压力较大。2024年上半年,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监管机构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银行资本管理和风险分类标准,强调真实反映资产质量。针对金融市场风险,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体系总体保持稳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较上季基本持平。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处于复苏、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阶段,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国内大循环还存在较多堵点,加之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一些重点领域尤其是房地产、互联网、普惠小微等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控、确保资产质量稳定任重道远。

上海经济平稳运行,转型压力显现。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45.59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132.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174.56亿元,分别增长11.3%、1.2%和5.8%。总体来看,上海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仍需增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10.14亿元,同比下降0.9%,经济转型压力显现。作为上海本地商业银行,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挑战。

(二)2024年下半年经营计划

下半年,本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进一步深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统筹推进“抓执行、强管理、炼内功”行动和各项经营工作,全面夯实管理基础,推动实现业务高质量发展。

坚守客户中心,深化零售金融服务。坚持“稳健”财富定位,丰富代销理财、保险、非标产品图谱,实现客户的精准触达与资产的灵活配置。基于渠道场景加大零贷投放力度,加快推进非按揭贷款线上化集中审批及批量拓户,加强平台业务风控能力,不断提升零贷业务市占率。强化零售客群“四个联动”,深耕养老金融及社区经营,推进“心家园”服务站和养老金融示范网点建设,打造零售服务示范品牌。

聚焦突破创新,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坚持“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理念,践行“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持续拓宽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覆盖面,丰富科技金融产品种类,构建客户服务“鑫生态”,稳步提升信用贷、中长期贷款占比,充分发挥“鑫动能”客户培育机制的优势,为科技型企业客户尤其是早期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与赋能服务。

坚定做小做散,做实普惠金融本色。深入推进普惠流程重塑,优化升级商e贷、银税贷等产品体系,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和网格化服务专班,设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点,拓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业务,扩大微贷业务试点范围,加强金融对普惠、小微、“三农”领域的精准灌溉。

践行低碳理念,推动绿色金融转型。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加大碳金融服务研究应用,打造一站式碳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改革试点、EOD项目融资、碳汇贷等领域开拓创新,扩大低碳转型客群覆盖面,稳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贷款规模。推进自身绿色运营,搭建全行推进绿色运维、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的整体架构,提升节能降耗水平与能源使用效能。巩固科技实力,健全数字金融赋能。加强数字化转型转型顶层设计,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优化运维和研发流程,推进云平台2.0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业务科技融合,夯实数据资产管理与应用底座,不断提升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风险为本,提升风险防范水平。深化集团合规与全面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数智化水平,构建集团视角统一风险视图,加快推进母行与子公司统一授信工作。强化信贷全生命周期、全流程风险管理,严格把关信贷准入和信贷集中度风险,确保全年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2024年上半年,在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下,国内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和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消费市场呈现回暖趋势,外贸实现稳健增长。但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回升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展望下半年,本公司将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管理全覆盖;加快推动信贷结构调整,积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优化授信管理流程免费炒股配资,进一步优化审批授权体系,提升审查审批和业务发展效率,更加有力地支撑业务发展,提升服务客户质效;持续提升贷后管理水平,对大额风险贷款加强动态跟踪、及时压降,加强不良贷款管理,丰富清收手段,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友情链接: